艺术创作的基本原理指南(艺术创作包括哪些环节)
目录:
1.艺术创作的基本原则
2.艺术创作的基本过程和主要环节
3.艺术创作的基本过程包含哪些
4.3.艺术创作的基本过程是什么?
5.艺术创作的基本要素
6.艺术创作的主要环节是什么 艺术学概论
7.艺术创作基本过程
8.艺术创作的基本过程是什么
9.艺术创作的原则是什么
10.艺术创作的基本过程
1.艺术创作的基本原则
各类艺术存在的共通意义以及伟大艺术的检验性标准 让人们赢得对生活(苦难)自由的态度“苦难”并不必然是坏事,从根本上讲世界上除了虚无并无必然的坏事,在游戏中人们都懂得,麻烦也是一种乐趣,没有难度就没有内容了。
2.艺术创作的基本过程和主要环节
但要在现实生活中如游戏一般赢得对挑战自由的态度,却是贯穿一生的难度 在这个意义上,转移注意力逃避,或嘲笑其它事不关己且更悲惨的人以赢得优越感,都属于低级作品 要赢得自由,需要的是清楚的认识而由于人无法直接人认识自身,所以人清楚地意识到问题并加以改进的途径通常有:身边碰巧有比你更狗的人,让你意识到自己平时的做法真的狗;很不幸,身边碰巧没有比你更狗的人,但是书里写给你看、电视拍给你看。
3.艺术创作的基本过程包含哪些
艺术创作时的心态和思绪线索 前条只是事后的检验性标准,并不是执笔人创作过程中应当惦记的就像想卖鞋子挣钱的人应该考虑怎么做鞋子以顺便达到卖钱的目的,满脑子只有赚钱是做不出好鞋子卖的 “自由”“美”是结果,但做法只能是求“真”。
4.3.艺术创作的基本过程是什么?
根据你对真实的理解,去合理地剪辑(重点刻画相关的生活内容、隐去不相关的生活内容,因为现实生活本身是多线并行或时常陷入停滞的)、生动形象地刻画需要刻画的部分——能直接读懂生活的人不需要借助艺术作品,所以艺术作品当然需要把生活中隐晦不清的事物呈现得更清楚。
5.艺术创作的基本要素
“让人们赢得自由”中的“人们”并不仅限于读者,作者本身在这一点上是一样的,心态都应当是希望通过作品的描述看清楚生活的真相,区别只在于作者要多做一步(实际上是无数次返工)试错的工作(越写越假然后重写)。
6.艺术创作的主要环节是什么 艺术学概论
因此干讲道理是没有用的,因为理性无法自欺欺人,所以既于创作者无益,实际上又欺骗不了读者 因为两个人观念不同,根本上是因为对方没有看到你所看到的这一面,除非你呈现给对方看,否则等于鸡同鸭讲,只对身处问题、求生欲强、悟性高的人有部分提示作用(后文会提到哲学与艺术在这一点上的差别)。
7.艺术创作基本过程
但这并不等于生活的复读机,其中人的成分当然是存在的,因为每个人对“真”的理解是不同的,因此“剪辑”的尺度是不同的(比如孩子看到的“真”是皇帝没穿衣服,而大人看到的“真”是傻子都知道他光着,可是说了要满门抄斩,这才是更大的真;又比如当事人觉得讨厌死一个人了,而过来人才懂得其他人你都懒得讨厌。
8.艺术创作的基本过程是什么
)技法的运用 这里用文字艺术中的语词、梗为例,来探讨具体落笔技法的问题人类历史已经经过的极大的发展,很多当初是创造性的事物,如今很多时候被作为字典上僵硬化的概念使用严格来说,语词并没有其固有的解释和概念,一个语词所蕴含的概念,实际上就是曾经所有使用过这一语词的语境的总和。
9.艺术创作的原则是什么
无节制地照搬、滥用梗会使得一个梗越来越无趣,相反,好的艺术家并不消耗梗,相反,通过巧妙运用到适宜的新场景中,会给一个梗注入新的活力此时,作者再次丰富和发展了一个语词 很多时候在聊天或收看节目时,我们能明显地区分对方说的是一个现卦,还是“明显不像目前语境能凭空诞生这个词的这种用法”的情况,哪怕那个背后的语境并不是自己所接触过的。
10.艺术创作的基本过程
而无数这种不知道但感受得到的潜台词,叠加在一起,就构成了某种妙不可言的情感爆破点 从积累或练习的角度来说,如果说前文提到的心态是万变不离其宗之法,那么以语词为代表的技法就是无穷无尽的了,它是无法通过知识性的背诵储备完全的,它必须要在实际的生活体验的语境下不断叠加这些语词(这也是非母语创作的难度)。
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正因为语词蕴含的可能性是没有穷尽的,所以恰恰意味着没有一种语词学意义上的一百分甚至六十分作为必须达到的门槛——能激活一个语词,就已经是非常成功的作品了,切不可(也不必)求全,质远比量重要。
语词的“情感色彩”不是知识的对象,比知道一个词的情感色彩更重要的是,这个词背后有属于你的情感色彩既不必(也不应)追求和流俗的色彩一致,也不必追求不一致因为感性的组合千变万化,真实的自我中必然包含新意。
象棋的下法已经比宇宙原子数更多了,语言的排列组合的上限早已突破天际,在这种类型的领域中,舍却情感的流动而诉诸理性的计算,是找不着北的如何编剧情 在小说、电影这类艺术形式中,入门者一个常见的障碍就是“编不出剧情”,甚至陷入到了试图“均匀地无限细化提纲”(加“胡乱引入狗血因素”)的误区当中。
倒不是说按照“总-分”的顺序创作一定是错的,这取决于事情本身发展的顺序,或者说欣赏者最终欣赏的顺序像(单幅)画作这种可以按“总-分”顺序欣赏的作品,按照“总-分”顺序创作当然也是没问题的;而像小说这种“前-后”线性阅读的艺术形式,是绝无可能按照“总-分”的顺序创作的,这是根本性质的不同。
与欣赏顺序不同的创作顺序,本质上都属于理性计算而哪怕是处于高光状态下的创作者,也只有能力维持当前剧情的语境状态,绝无可能同时考虑所有的部分、还能保持真实和自然(这就像打碎一个玻璃,和预先规定好所有碎片落点来打碎一个玻璃的难度差别),填格子出来的东西一定非常僵硬——除非你在创作一个远远远低于自己认知水平的东西,这玩意儿已经不能算艺术了。
因此,小说写作的正途只能是沉浸于其中跟着心绪慢慢流淌——事后看还有合理的结构如果没有?那不好意思,美就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如果写出一坨屎,那只能重写,而且还是得这样顺着灵感流淌,别无它法 不过澄清这个误区并没有回答最初的问题,就是灵感从哪里来。
我们打个比方,大家都经历过要出门时突然想到一个东西,纠结带不带,心说实在想不到会用到的可能性,于是不带,然后……发现自己太年轻了如果较真,积累个几次之后,我们甚至会近乎疯狂地自信:“以我如今的阅历,我就不信这次的事情还能用到!”对,又用到了……最后,我们发明了一种朴素到像是玄学的“莫非定律”,和无数前人们的智慧“有备无患”。
如果我们就此打住,停下来思考一下最初的问题,就会发现此时的我们已经是想都不用想,张嘴就能说出“出门不带×××是怎样一种体验”……对,你可能已经看到答案了,就是阅历多到一定程度,它并不需要生编硬造——想想就知道好不了……。
什么?缺乏足够的体会?……只能说,其实吧,人不是非得写自己其实并不足够关心的东西艺术和文艺有本质的区别,后者很可能只是太空虚,需要多做些事所谓“痛苦出诗人”,但世界上有一种痛苦例外,这种痛苦是唯一没有产出的痛苦,它叫作“空虚”,因为空虚这种痛苦的本质是生活缺乏真正的痛苦。
因此也感觉不到珍贵和幸福——没有一个真正痛苦的人会想要看无病呻吟的文章如何细化对于人物、事件、场景的具体刻画,以及具体艺术表达形式的选取 入门者另一个同样常见但不限于小说、电影等的障碍,就是“细不下去”。
本质上它从属于前一个问题,但是也有特殊之处,就是对生活有一定的(理性)思考和追求(这本应都是积极因素)的人更容易如此——很容易就去概括,而很难“还原为形象” 其实从根本上讲,在创作之前预先试图决定作品的体裁,是荒谬的,因为这并不是当事人可以主观任意选择的,因为它们是体会世界的维度的不同。
诚实而优质的创作,只能是采取作者认为最直接了当、能说得最清楚的方式如果对你而言音乐更直接,那么你就用音乐;如果画面更直接,你就用画面;如果用文字刻画形象更直接,你写出来的就是小说——如果你觉得刻画形象是在隔靴搔痒,直接讲道理最直接,那么抱歉,你就应该写哲学论文,这种情况下人从事不了艺术创作。
不必垂头丧气,艺术并不是什么“神圣”的东西,更不是“最高”的东西,最高、最丰富、最好的只能是生活本身,如果生活不出问题,人类不必非得搞出一个单独的分类叫“艺术”,幽默的人为什么幽默?因为生活苦啊如果你有其它方式直接改善生活,就别伤春悲秋、瞎矫情了。
而当你觉得用什么概念都无法定义和描述清楚一种感受,而只能诉诸形象时,你会本能地诉诸形象,那些细节并不会被你的潜意识舍弃,相反,它们会历历在目当一段经历对你而言只是间接提供了某个人生道理上的启发时(哪怕是很重要的启发),它并不能带来艺术表达;只有当某个经历不是手段,相反每个细节都弥足珍贵、就是意义本身时,人才有必要去表达这种形象——即用形象去表达。
哲学(讲道理)并不能彻底扬弃一个问题,它只能做前半截提示的作用,“理性需要反例,感性需要正例”,否则就算知道错了,但是没见过对的,人无法凭空编出来出路一部讽刺人们只知道“文化地标”“经济作物”而就是对竹子的美视而不见的作品固然有启发性,但还是不及一部真的展示竹子到底美在哪里的作品彻底;同理,一部揭示原生家庭不幸的文章固然有所洞见,但人们并不等于直接就学会了良性的亲密关系相处模式是怎样的,还是要见到才能学会,顶多从此开始存个意识、留心起来。
当然,讲道理也并不因此就更低级,人也得成长,不能老是等着别人喂到嘴里、车轮子开到脸上才有证据 同理(虽然很难),如果没有任何一种现有的艺术形式能够完全契合你的创作冲动,那么创造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的时候就到了(就像电影;或者音乐中的某一种具体的乐器,比如钢琴)。
不必拘泥于任何一种已有的形式,你完全可以根据需要,去组合不同的艺术形式,甚至孕育新的艺术形式人们都听说过“八大艺术”一说,实际上这并不是僵死的且不说这八大艺术之间还有交叉,单单“游戏”“书法”“中国料理”我们就能列出好几样八大艺术中没有但明显是艺术的分类。
不要太“尊重”艺术,要爱艺术最荒谬的教学,莫过于面对一个有创作冲动的年轻人,要求他预先选择一种形式矛盾冲突是不是艺术的标配,最顶级的艺术是否一定是悲剧 是,又不是,或者说放屁但凡了解辩证法,就会明白这么想问题过于僵硬了。
比方说小说中的闲笔,它算是什么呢?我们只要想一想为什么截止日期前最想玩、事情过去了反倒不想动就明白了忙里偷闲才叫闲,而这其中已经有生活压力的背景浸透了,否则就真的是无聊了,还没出山就归隐,那和一辈子关小黑屋没区别。
由于人不可能活在真空里,因此,只要一个人对生活的领会足够真实,那么哪怕通篇没有提到矛盾,依然可以很精彩,但又不能说其中真的没有矛盾相反,老是惦记矛盾,生编硬造就为期不远了 悲剧的问题也同理由于艺术是带来对生活(苦难)自由的态度的存在,其中当然会有苦难的影子,但是非要写成惨剧就搞笑了,非但犯了和强行写成皆大欢喜一样的主观任意的错误,而且还不知道图什么。
生活的真相从来不只是“残酷”,因为那并不是支撑着人们依然愿意活下去的全部真相艺术评论(批评)的本质 首先要指出的是,艺术批评并不能直接使一篇糟糕的作品按照一二三四意见改成好的作品,这是不可能的,艺术作品从性质上就是改不了的,只能再写。
如果艺术作品真的能改出来,那就等于说艺术作品能理性设计出来也因此,艺术批评的虽然直接针对的是作品,但是对于作品以及该作品的读者,其实没有多少意义 艺术批评的真正对象,是创作者,目的是让创作者改进自身,从而下次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所谓“写得好的地方都是本属于作品的生活的真相,写得差的地方都是基于作者的个人缺陷曲解编造出来的”这非常像是哲学对于生活的作用,哲学并不能指导生活,它只能避免你原地踏步;你靠理性修正了直觉,待到下次创作时,你还是要跟着直觉走。
只不过我们无法凭空地直接改进一个作家,而只能就着他的作品来进行,这就形成了一种艺术批评是针对作品的的错觉也正是因此,“你行你上”“艺术评论家是否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艺术评论家需要懂创作吗”都是荒谬的说法。
诚然,艺术评论家如果碰巧是一个更厉害的作家,这当然好,但这不必要,因为艺术创作和理论批评(就像创作与教育、还有竞技与教练)是不同的专长,要求一个人同时都好,要求太高了,是对社会合作资源的一种极大浪费 这里也不得不提到,艺术批评其实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创作者境界上的批评,另一个具体技法等方面的评论,二者有所不同,我们谈论的主要是前者。
如果是具体技法,那么确实需要评论者更加专业,更常见于最初求学阶段,至于“观众的意见”,“听听就好,因为他们不懂”;但是如果是人生体会、境界上的评论,那么读者哪怕简单一句“我感觉到了不诚实”甚至“这篇秀从容优越的文章背后,是一种对社会规则无原则的屈从”就分量极重了,这也是听取批评时真正要听到的东西。
到了后期作者听取批评意见,无论是来自专家还是普通受众,都要端正心态,因为“圣人跟众人学”,要求对方比你专业你才能听到启发,那是自己蠢,基本告别探索前沿问题了糟糕的作品、过时的艺术算不算艺术 一个艺术作品伟不伟大,甚至算不算是艺术作品,并不是对全人类均等的。
哲学、艺术均是如此,它们都不是一堆固定的知识,仿佛有一个静止的判断标准它们实际上都是一种对真相更深刻的追问如果你在你们村最有批判性,哪怕你的观点在整个社会来看很落后,你依然是哲人——在你们村是,而在社会上不是。
一个古人的观点如果在当时很有批判性,那么在当时那就是哲学,但如果现在大家都已经不犯那种程度的错误了,你还这么批判,那么现在这玩意就不是哲学了,哪怕逐字逐句地重复一句话说对了场景是哲学,说错了就不是同理,如果你很理性,但周围人都更理性,那么你相对于他们而言,完全可能是那个充当了艺术家的角色;反之亦然——在任何更充分地了解了事情的人看来,都可以认为那些了解相对还不够深入的人“过于理论了”。
运动的方向,远比所处的位置重要得多。后记 我创作艺术作品的经验并不多,只是生活中有些时候令我感动,我想把它们记录下来。相比其它的文章,体会有限,疏漏肯定很多,希望懂的人教我。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88888 备注:小项目!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52668.com/4040.html